剪脚机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剪脚机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“爱食者多食,怕食者少食”:李渔讲饮食养生

发布时间:2022-05-24 17:43:41 阅读: 来源:剪脚机厂家
“爱食者多食,怕食者少食”:李渔讲饮食养生

民以食为天,吃饭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,但吃什么、吃多少、怎么吃,才算吃得好、吃得美,才益于养生,李渔在他的《闲情偶寄.颐养部》的”调饮啜第三“中,详细论述了对这些问题的独到见解。

食物作为一种物质性存在,属于物质文化范畴。吃饭固然是为了摄取营养、获得热量,但在李渔看来,吃饭的内涵同仅仅摄取营养、获得热量有着本质的不同,那是因为他把吃饭当成是怡情养性的生活艺术。他不仅有与众不同的吃的实践,也有独特新颖的吃的理论。在人的吃饭习惯中,首先存在一个与生俱来的性之好恶问题,对于同一种食物,有人喜欢有人厌恶。那么,从养生的角度看,人应该吃什么?李渔认为,应该吃自己喜欢的东西。吃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养生。

“《食物本草》一书,养生家必需之物。然翻阅一过,即当置之。若留匕箸之旁,日备考核,宜食之物则食之,否则相戒勿用,吾恐所好非所食,所食非所好,曾皙睹羊枣而不得咽,曹刿鄙肉食而偏与之谋,则饮食之事亦太苦矣。尝有性不宜食而口偏嗜之,因惑《本草》之言,遂以疑虑致疾者。弓蛇之为祟,岂仅在形似之间哉!食色,性也,欲借饮食养生,则以不离乎性者近是。”

《食物本草》是明代的名医卢和所写的养生秘籍。李渔认为,虽然它是养生家必备的东西,但是,人们翻阅一遍就该把它放到一边去,对它有所了解即可,不必把它当作吃饭的指南。如果把它放在饭桌上作为吃饭指南,每天进行查对,适宜吃的东西才吃,不适宜吃就告诫自己不要吃,这样,我就怕人们所喜好的不是自己口中所吃的,口中所吃的不是自己所喜好的。就像曾皙看到羊枣而不能吃,曹刿鄙弃肉食却偏偏让他吃,那么,饮食这件事就太苦了。曾晳是孔子的学生,他嗜好吃那种果实小而圆、色泽紫而黑的羊枣,他的这一爱好给儿子曾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以至于在曾晳过世之后,曾参因怀念父亲,对父亲生前爱吃的羊枣再也不忍心吃一口。曹刿是春秋时的鲁国大夫,军事家,他与鲁庄公在谋划战争时,鲁庄公认为自己凭借着对百姓大臣施小恩小惠、取信于鬼神,就可与齐国争战;在战场上,一开战鲁庄公就要击鼓;战后,不观察敌人的情况就冒然追击。曹刿因此鄙弃像鲁庄公这样吃肉的人,即身居高位的有权人,目光短浅见识鄙陋,认为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”。李渔化用这个典故,意为“曹刿鄙弃肉食”。“曾皙睹羊枣而不得咽,曹刿鄙肉食而偏与之谋”都是指所好而不得食、所食而非所好的痛苦,这样,吃饭就不能成为一种享乐,而是一种苦差事。有人没有按《食物本草》的指导吃饭,身体不适宜吃某种东西,心里却偏偏喜欢,又担心像《本草》所说,会带来疾病。结果却因为过分疑虑而生病。就像“杯弓蛇影”的故事一样,对于“吃什么”这件事疑神疑鬼,自相惊扰,把不真实的事情当真,形成恐惧心理,终于成为心病。“杯弓蛇影”就能给人带来灾祸,难道就是因为两者外形相似吗?李渔发挥了孟子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的思想,体现了他从不崇拜权威的性格。“食和色,是人的本性。”因此,想要借饮食养生,就不应该违背人的本性。自然界中的动植飞潜,芸芸众生,顺生全生,自适自保,一概如此,本来如此,这就是“自然”的本意。

因此,李渔提出吃饭的第一个原则即“爱食者多食,怕食者少食”,此为顺应自己的本性爱好,顺生全生、自适自保的养生之道。“生平爱食之物,即可养身,不必再查《本草》。春秋之时,并无《本草》,孔子性嗜姜,即不撤姜食,性嗜酱,即不得其酱不食,皆随性之所好,非由考据而然。孔子与姜、酱二物,每食不离,未闻以多致疾。可见性好之物,多食不为祟也。”李渔认为,一个人天生爱吃的东西,就可以滋养身体,不必再查《本草》是否合宜。春秋的时候,并没有《本草》这本书,孔子生性喜欢吃姜,吃饭离不开有姜的食物;生性喜欢酱,没有酱就不吃饭,活到了七十多岁的古稀高龄。孔子的吃饭都是根据性情的喜好,并不是经过考据才这么做的。孔子对于姜、酱两种东西,每次吃饭都离不开,从来没有听说因为吃得多而得病。可见,生性喜欢的东西,多吃并不会伤身。

孔子对于饮食有自己的要求,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…不时,不食;不得其酱,不食。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…不撤姜食,不多食。”要求“食精”“脍细”,即食材处理要精细,有利于消化;不合时令的不食,烹调不当的不吃;“不撤姜食,不多食”,南宋理学大师对此作了阐释,说姜能“通神明,去秽恶,故不撤”。姜味辛性温,辛能发散,温能驱寒,食用价值极高,但孔子虽甚喜食之,每餐必须有姜,但也不多吃。

李渔认为,食物虽然有喜欢不喜欢的分别,但食用时还有一个“调剂君臣之法,不可不知”。君臣比喻主次关系。"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。"此即调剂君臣之法。“肉与食较,则食为君而肉为臣。姜、酱与肉较,则又肉为君而姜、酱为臣矣。虽有好不好之分,然君臣之位不可乱也。他物类是”。就是说,一餐中肉虽然吃得多,但不能让它超过主食,这就是调配主次的方法。肉跟主食相比,肉是次要的,主食就是主要的;姜、酱和肉相比,那么肉又是主要的,姜、酱则是次要的了。虽然有喜爱不喜爱的分别,但是主次的位置不能倒置。其他食物大概也是这样调剂搭配。

主张饮食有时、有节、有度,这是符合养生之道的。

“凡食一物而凝滞胸腔、不能克化者,即是病根,急宜消导。世间只有瞑眩之药,岂有瞑眩之食乎?喜食之物,必无是患,强半皆所恶也。故性恶之物,即当少食,不食更宜。”“怕食者少食”,和“爱食者多食”一样,也是为顺应自己的本性爱好。吃那些“怕食者”即生性厌恶的东西,很难起到滋养身体的作用。李渔认为,只要吃完一种东西堵在胸口难以消化的,就是病根,应该赶快疏导消化。世间只有让人糊涂眩晕的药,哪有让人糊涂眩晕的食物呢?喜欢吃的东西,就一定不会出现这个情况,勉强下咽这些本来厌恶的食物,才会糊涂眩晕。所以生性厌恶的东西,一定要少吃,不吃更好。

人生在世,食色是一把双刃剑,既可造疾,又可养生。李渔认为,应该吃自己想吃的东西,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,不必太在意书本上怎么说。“爱食者多食,怕食者少食”即适意而为,这样才能把吃饭变成一种口腹之享受,一种精神之享乐。对李渔而言,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享乐,养生的最终目的也是享乐。这与古人“唯乐可以养生”的思想一脉相承。

李渔给自己的诗文杂著集取名《一家言》,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“凡余所为诗文杂著,未经绳墨,不中体裁,上不取法于古,中不求肖于今,下不觊传于后,不过自为一家,云所欲云而止。”表明书中所说乃自己的意见,个人的看法,并不求与众人相同,也不寻诸方家赞成。同样,李渔在《闲情偶寄.颐养部》中所宣扬的“李氏养生”法,也是他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。从来善养生者,必不以身为戏。但由于历史的局限,李渔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有些是不科学的,有些是不全面的,但就总体来看,《闲情偶寄》中所表现出来的养生思想是《黄帝内经》思想的继承与发扬,堪称宝贵的文化财富。《黄帝内经》赞扬“上古之人”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”,李渔据此而提出饮食要“随情适意”的养生理论,既是实用的养生之术,也是高明的养生之道,并且老少皆宜,贫富皆宜,四时皆宜,四方皆宜,值得今天的人们认真对待和研究学习。

 

成都包皮手术医院
成都包皮手术那家好